网络安全等保2.0技术部分自查表
等保政策,全称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政策,是我国网络安全领域的基本国策和基本制度。它是根据《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保障公民、社会、国家利益而制定的重要工作。等保2.0自查表,技术部分参考标准:
-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 GB∕T 28448-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
等级保护的定义:等级保护是对信息和信息载体按照重要性等级分级别进行保护的一种工作。它涉及对国家重要信息、法人和其他组织及公民的专有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分等级实行安全保护。同时,对信息系统中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实行按等级管理,对信息系统中发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级响应、处置。
安全保护要求:等保标准体系对不同等级的安全保护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安全管理、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具体来说,安全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策略和安全规程;网络安全要求对网络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审计,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主机安全要求对主机进行严格的访问控制和审计,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应用安全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应用程序进行安全审计和漏洞修复;数据安全要求采取有效的数据加密和备份措施,保护数据不被泄露、篡改或丢失。
总之,等保政策和要求是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障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信息安全而制定的。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遵循相关政策和要求,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监控,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安全物理环境
1.1 物理位置选择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机房场地应选择在具有防震、防风和防雨等能力的建筑内; | 1、应核查所在建筑物是否有建筑抗震设防审批文档; 2、应核查机房是否不存在雨水渗漏; 3、应核查门窗是否不存在因风导致的尘土严重; 4、应核查屋顶、墙体、门窗和地面等是否不存在破损开裂。 |
1、应核查所在建筑物是否有建筑抗震设防审批文档; 2、应核查机房是否不存在雨水渗漏; 3、应核查门窗是否不存在因风导致的尘土严重; 4、应核查屋顶、墙体、门窗和地面等是否不存在破损开裂。 |
b) 机房场地应避免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地下室,否则应加强防水和防潮措施。 | 应核查机房是否不位于所在建筑的顶层或地下室,如果否,则核查机房是否采取了防水和防潮措施。 | 应核查机房是否不位于所在建筑的顶层或地下室,如果否,则核查机房是否采取了防水和防潮措施。 |
1.2 物理访问控制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机房出入口应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 1、应核查出入口是否配置电子门禁系统; 2、应核查电子门禁系统是否可以鉴别、记录进入的人员信息。 |
1、应核查出入口是否配置电子门禁系统; 2、应核查电子门禁系统是否可以鉴别、记录进入的人员信息。 |
1.3 防盗窃和防破坏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 1、应核查机房内设备或主要部件是否固定; 2、应核查机房内设备或主要部件上是否设置了明显且不易除去的标识。 |
1、应核查机房内设备或主要部件是否固定; 2、应核查机房内设备或主要部件上是否设置了明显且不易除去的标识。 |
b) 应将通信线缆铺设在隐蔽安全处; | 应核查机房验收文档是否明确相关建筑材料的耐火性。 | 应核查机房验收文档是否明确相关建筑材料的耐火性。 |
c) 应设置机房防盗报警系统或设置有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配置防盗报警系统或专人值守的视频监控系统; 2、应核查防盗报警系统或视频监控系统是否启用。 |
不要求 |
1.4 防雷击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 应核查机房内机柜、设施和设备等是否进行接地处理。 | 应核查机房内机柜、设施和设备等是否进行接地处理。 |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感应雷,例如设置防雷保安器或过压保护装置等。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设置防感应雷措施; 2、应核查防雷装置是否通过验收或国家相关部门的技术检测。 |
不要求 |
1.5 防火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机房应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能够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 2、应核查火灾自动消防系统是否可以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设置火灾自动消防系统; 2、应核查火灾自动消防系统是否可以自动检测火情、自动报警并自动灭火。 |
b) 机房及相关的工作房间和辅助房应采用具有耐火等级的建筑材料; | 应核查机房验收文档是否明确相关建筑材料的耐火性。 | 应核查机房验收文档是否明确相关建筑材料的耐火性。 |
c) 应对机房划分区域进行管理,区域和区域之间设置隔离防火措施。 | 1、应访谈机房管理员是否进行了区域划分; 2、应核查各区域间是否采取了防火措施进行隔离。 |
不要求 |
1.6 防水和防潮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 应核查窗户、屋顶和墙壁是否采取了防雨水渗透的措施。 | 应核查窗户、屋顶和墙壁是否采取了防雨水渗透的措施。 |
b) 应采取措施防止机房内水蒸气结露和地下积水的转移与渗透;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取了防止水蒸气结露的措施; 2、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取了排泄地下积水,防止地下积水渗透的措施。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取了防止水蒸气结露的措施; 2、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取了排泄地下积水,防止地下积水渗透的措施。 |
c) 应安装对水敏感的检测仪表或元件,对机房进行防水检测和报警。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安装了对水敏感的检查装置; 2、应核查防水检测和报警装置是否启用。 |
不要求 |
1.7 防静电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安装了防静电地板或地面; 2、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用了防静电措施。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安装了防静电地板或地面; 2、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采用了防静电措施。 |
b) 应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的产生,例如采用静电消除器、佩戴防静电手环等。 | 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配备了防静电设备。 | 不要求 |
1.8 温湿度控制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应设置温湿度自动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配备了专业空调; 2、应核查机房内温湿度是否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内之内。 |
1、应核查机房内是否配备了专业空调; 2、应核查机房内温湿度是否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内之内。 |
1.9 电力供应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 应核查供电线路上是否配置了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 应核查供电线路上是否配置了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
b) 应提供短期的备用电力供应,至少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 1、应核查是否配备UPS等后备电源系统; 2、应核查UPS等后备电源系统是否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
1、应核查是否配备UPS等后备电源系统; 2、应核查UPS等后备电源系统是否满足设备在断电情况下的正常运行要求。 |
c) 应设置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 应核查机房内是否设置了冗余或并行的电力电缆线路为计算机系统供电。 | 不要求 |
1.10 电磁防护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 应核查机房内电源线缆和通信线缆是否隔离铺设。 | 应核查机房内电源线缆和通信线缆是否隔离铺设。 |
b) 应对关键设备实施电磁屏蔽。 | 应核查机房内是否为关键设备配备了电磁屏蔽装置。 | 不要求 |
2. 安全通信网络
2.1 网络架构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保证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 1、应核查业务高峰时期一段时间内主要网络设备的CPU使用率和内存使用率是否满足需求; 2、应核查网络设备是否从未出现过因设备性能问题导致的宕机情况;3、应测试验证设备是否满足业务高峰期需求。 |
不要求 |
b) 应保证网络各个部分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 1、应核查综合网管系统各通信链路宽带是否满足高峰时段的业务流量需要; 2、应测试验证网络带宽是否满足业务高峰期需求。 |
不要求 |
c) 应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并按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网络区域分配地址; | 1、应核查是否依据重要性、部门等因素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 2、应核查相关网络设备配置信息,验证划分的网络区域是否与划分原则一致。 |
1、应核查是否依据重要性、部门等因素划分不同的网络区域; 2、应核查相关网络设备配置信息,验证划分的网络区域是否与划分原则一致。 |
d) 应避免将重要网络区域部署在边界处,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应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 | 1、应核查网络拓扑图是否与实际网络运行环境一致; 2、应核查重要网络区域是否未部署在网络边界处; 3、应核查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是否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如网闸、防火墙和设备访问控制列表(ACL)等。 |
1、应核查网络拓扑图是否与实际网络运行环境一致; 2、应核查重要网络区域是否未部署在网络边界处; 3、应核查重要网络区域与其他网络区域之间是否采取可靠的技术隔离手段,如网闸、防火墙和设备访问控制列表(ACL)等。 |
e) 应提供通信线路、关键网络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保证系统的可用性。 | 应核查是否有关键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和关键计算设备的硬件冗余(主备或双活)和通信线路冗余。 | 不要求 |
2.2 通信传输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 1、应核查是否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其完整性; 2、应测试验证密码技术设备或组件能否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
1、应核查是否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使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其完整性; 2、应测试验证密码技术设备或组件能否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
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保密性。 | 1、应核查是否在通信过程中采取保密措施,具体采用哪些技术措施; 2、应测试验证在通信过程中是否对数据进行加密。 |
不要求 |
2.3 可信验证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可基于可信根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不要求2、应核查是否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 3、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通信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4、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对通信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通信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2、应核查是否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 3、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通信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4、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3. 安全区域边界
3.1 边界防护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保证跨越边界的访问和数据流通过边界设备提供的受控接口进行通信; | 1、应核查在网络边界处是否部署访问控制设备; 2、应核查设备配置信息是否指定端口进行跨越边界的网络通信,指定端口是否配置并启用了安全策略; 3、应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如非法无线网络设备定位、核查设备配置信息等)核查或测试验证是否不存在其他未受控端口进行跨越边界的网络通信。 |
1、应核查在网络边界处是否部署访问控制设备; 2、应核查设备配置信息是否指定端口进行跨越边界的网络通信,指定端口是否配置并启用了安全策略; 3、应采用其他技术手段(如非法无线网络设备定位、核查设备配置信息等)核查或测试验证是否不存在其他未受控端口进行跨越边界的网络通信。 |
b) 应能够对非授权设备私自联到内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 1、应核查是否采用技术措施防止非授权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2、应核查所有路由器和交换机等相关设备闲置端口是否已关闭。 |
不要求 |
c) 应能够对内部用户非授权联到外部网络的行为进行检查或限制; | 应核查是否采用技术措施防止内部用户存在非法外联行为。 | 不要求 |
d) 应限制无线网络的使用,保证无线网络通过受控的边界设备接入内部网络。 | 1、应核查无线网络的部署方式,是否单独组网后再连接到有限网络; 2、应核查无线网络是否通过受控的边界防护设备接入到内部有线网络。 |
不要求 |
3.2 访问控制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根据访问控制策略设置访问控制规则,默认情况下除允许通信外受控接口拒绝所有通信; | 1、应核查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是否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并启用访问控制策略; 2、应核查设备的最后一条访问控制策略是否为禁止所有网络通信。 |
1、应核查在网络边界或区域之间是否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并启用访问控制策略; 2、应核查设备的最后一条访问控制策略是否为禁止所有网络通信。 |
b) 应删除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规则,优化访问控制列表,并保证访问控制规则数量最小化; | 1、应核查是否不存在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策略; 2、应核查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前后排列顺序是否合理。 |
1、应核查是否不存在多余或无效的访问控制策略; 2、应核查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前后排列顺序是否合理。 |
c) 应对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进行检查,以允许/拒绝数据包进出; | 1、应核查设备的访问控制策略中是否设定了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相关配置参数; 2、应测试验证访问控制策略中设定的相关配置参数是否有效。 |
1、应核查设备的访问控制策略中是否设定了源地址、目的地址、源端口、目的端口和协议等相关配置参数; 2、应测试验证访问控制策略中设定的相关配置参数是否有效。 |
d) 应能根据会话状态信息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 1、应核查是否采用会话认证等机制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2、应测试验证是否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
1、应核查是否采用会话认证等机制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2、应测试验证是否为进出数据流提供明确的允许/拒绝访问的能力。 |
e) 应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 1、应核查是否部署访问控制设备并启用访问控制策略; 2、应测试验证设备访问控制策略是否能够对进出网络的数据流实现基于应用协议和应用内容的访问控制。 |
不要求 |
3.3 入侵防范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 1、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是否能够检测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2、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规则库版本或威胁情报库是否已经更新到最新版本;3、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能够覆盖网络所有关键节点; 4、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1、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是否能够检测从外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2、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规则库版本或威胁情报库是否已经更新到最新版本; 3、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能够覆盖网络所有关键节点; 4、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检测、防止或限制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 1、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是否能够检测到从内部发起的网络攻击行为; 2、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规则库版本或威胁情报库是否已经更新到最新版本; 3、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能够覆盖网络所有关键节点; 4、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配置信息或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不要求 |
c) 应采取技术措施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新型网络攻击行为的分析; | 1、应核查是否部署相关系统或组件对新型网络攻击进行检测和分析; 2、应测试验证是否对网络行为进行分析,实现对网络攻击特别是未知的新型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分析。 |
不要求 |
d) 当检测到攻击行为时,记录攻击源 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应提供报警。 | 1、应核查相关系统或组件的记录是否包括攻击源IP、攻击类型、攻击目标、攻击时间等相关内容; 2、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报警策略是否有效。 |
不要求 |
3.4 恶意代码防范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恶意代码进行检测和清除,并维护恶意代码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 1、应核查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是否部署防恶意代码产品等技术措施; 2、应核查防恶意代码产品运行是否正常,恶意代码库是否已更新到最新; 3、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1、应核查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是否部署防恶意代码产品等技术措施; 2、应核查防恶意代码产品运行是否正常,恶意代码库是否已更新到最新; 3、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b) 应在关键网络节点处对垃圾邮件进行检测和防护,并维护垃圾邮件防护机制的升级和更新。 | 1、应核查在关键网络节点处是否部署了防垃圾邮件产品等技术措施; 2、应核查防垃圾邮件产品运行是否正常,防垃圾邮件规则库是否已经更新到最新; 3、应测试验证相关系统或组件的安全策略是否有效。 |
不要求 |
3.5 安全审计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在网络边界、重要网络节点进行安全审计,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部署了综合安全审计系统或类似功能的系统平台; 2、应核查安全审计范围是否覆盖到每个用户; 3、应核查是否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了审计。 |
1、应核查是否部署了综合安全审计系统或类似功能的系统平台; 2、应核查安全审计范围是否覆盖到每个用户; 3、应核查是否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了审计。 |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应核查审计记录信息是否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应核查审计记录信息是否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1、应核查是否采取了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 2、应核查是否采取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定期备份,并核查其备份策略。 |
1、应核查是否采取了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 2、应核查是否采取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定期备份,并核查其备份策略。 |
d) 应能对远程访问的用户行为、访问互联网的用户行为等单独进行行为审计和数据分析。 | 应核查是否对远程访问用户及互相联网访问用户行为单独进行审计分析。 | 不要求 |
3.6 可信验证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可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 并将验证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2、应核查是否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 3、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边界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4、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发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根对边界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边界防护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2、应核查是否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 3、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边界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4、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发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4 安全计算环境
4.1 身份鉴别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对登录的用户进行身份标识和鉴别,身份标识具有唯一性,身份鉴别信息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1、应核查用户在登陆时是否采用了身份鉴别措施; 2、应核查用户列表确认用户身份标识是否具有唯一性; 3、应核查用户配置信息或测试验证是否不存在空口令用户; 4、应核查用户鉴别信息是否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1、应核查用户在登陆时是否采用了身份鉴别措施; 2、应核查用户列表确认用户身份标识是否具有唯一性; 3、应核查用户配置信息或测试验证是否不存在空口令用户; 4、应核查用户鉴别信息是否具有复杂度要求并定期更换。 |
b) 应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应配置并启用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当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相关措施; | 1、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登录失败处理功能; 2、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限制非法登录功能,非法登录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特定动作,如账号锁定等; 3、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登录连续超时及自动退出功能。 |
1、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登录失败处理功能; 2、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限制非法登录功能,非法登录达到一定次数后采取特定动作,如账号锁定等; 3、应核查是否配置并启用了登录连续超时及自动退出功能。 |
c) 当进行远程管理时,应采取必要措施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应核查是否采用加密等安全方式对系统进行远程管理,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应核查是否采用加密等安全方式对系统进行远程管理,防止鉴别信息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被窃听。 |
d) 应采用口令、密码技术、生物技术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且其中一种鉴别技术至少应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 1、应核查是否采用动态口令、数字证书、生物技术和设备指纹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的鉴别技术对用户身份进行鉴别; 2、应核查其中一种鉴别技术是否使用密码技术来实现。 |
不要求 |
4.2 访问控制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对登录的用户分配账户和权限; | 1、应核查是否为用户分配了账户和权限及相关设置情况; 2、应核查是否已禁用或限制匿名、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 |
1、应核查是否为用户分配了账户和权限及相关设置情况; 2、应核查是否已禁用或限制匿名、默认账户的访问权限。 |
b) 应重命名或删除默认账户,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 1、应核查是否已经重命名默认账户或默认账户已被删除; 2、应核查是否已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
1、应核查是否已经重命名默认账户或默认账户已被删除; 2、应核查是否已修改默认账户的默认口令。 |
c) 应及时删除或停用多余的、过期的账户,避免共享账户的存在; | 1、应核查是否不存在多余或过期账户,管理员用户与账户之间是否一一对应; 2、应测试验证多余的、过期的账户是否被删除或停用。 |
1、应核查是否不存在多余或过期账户,管理员用户与账户之间是否一一对应; 2、应测试验证多余的、过期的账户是否被删除或停用。 |
d) 应授予管理用户所需的最小权限,实现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 | 1、应核查是否进行角色划分; 2、应核查管理用户的权限是否已进行分离; 3、应核查管理用户权限是否为其工作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
1、应核查是否进行角色划分; 2、应核查管理用户的权限是否已进行分离; 3、应核查管理用户权限是否为其工作任务所需的最小权限。 |
e) 应由授权主体配置访问控制策略,访问控制策略规定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 1、应核查是否由授权主体(如管理用户)负责配置访问控制策略; 2、应核查授权主体是否依据安全策略配置了主体对客体的访问规则; 3、应测试验证用户是否有可越权访问情形。 |
不要求 |
f) 访问控制的粒度应达到主体为用户级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级; | 应核查访问控制策略的控制粒度是否达到主体为用户级别或进程级,客体为文件、数据库表、记录或字段级。 | 不要求 |
g) 应对重要主体和客体设置安全标记,并控制主体对有安全标记信息资源的访问。 | 1、应核查是否对主体、客体设置了安全标记; 2、应测试验证是否依据主体、客体安全标记控制主体对客体访问的强制访问控制策略。 |
不要求 |
4.3 安全审计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启用安全审计功能,审计覆盖到每个用户,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开启了安全审计功能; 2、应核查安全审计范围是否覆盖到每个用户; 3、应核查是否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开启了安全审计功能; 2、应核查安全审计范围是否覆盖到每个用户; 3、应核查是否对重要的用户行为和重要安全事件进行审计。 |
b) 审计记录应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应核查审计记录信息是否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应核查审计记录信息是否包括事件的日期和时间、用户、事件类型、事件是否成功及其他与审计相关的信息。 |
c) 应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定期备份,避免受到未预期的删除、修改或覆盖等; | 1、应核查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 2、应核查是否采取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定期备份,并核查其备份策略。 |
1、应核查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保护; 2、应核查是否采取技术措施对审计记录进行定期备份,并核查其备份策略。 |
d) 应对审计进程进行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中断。 | 应测试验证通过非审计管理员的其他账户来中断审计进程,验证审计进程是否受到保护。 | 不要求 |
4.4 入侵防范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 1、应核查是否遵循最小安装原则; 2、应核查是否未安装非必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
1、应核查是否遵循最小安装原则; 2、应核查是否未安装非必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 |
b) 应关闭不需要的系统服务、默认共享和高危端口; | 1、应核查是否关闭了非必要的系统服务和默认共享; 2、应核查是否不存在非必要的高危端口。 |
1、应核查是否关闭了非必要的系统服务和默认共享; 2、应核查是否不存在非必要的高危端口。 |
c) 应通过设定终端接入方式或网络地址范围对通过网络进行管理的管理终端进行限制; | 应核查配置文件或参数是否对终端接入范围进行限制。 | 应核查配置文件或参数是否对终端接入范围进行限制。 |
d) 应提供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保证通过人机接口输入或通过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符合系统设定要求; | 1、应核查系统设计文档的内容是否包括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的内容或模块; 2、应测试验证是否对人机接口或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进行有效性检验。 |
1、应核查系统设计文档的内容是否包括数据有效性检验功能的内容或模块; 2、应测试验证是否对人机接口或通信接口输入的内容进行有效性检验。 |
e) 应能发现可能存在的已知漏洞,并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 1、应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方式核查是否不存在高风险漏洞; 2、应核查是否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
1、应通过漏洞扫描、渗透测试等方式核查是否不存在高风险漏洞; 2、应核查是否在经过充分测试评估后及时修补漏洞。 |
f) 应能够检测到对重要节点进行入侵的行为,并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提供报警。 | 1、应访谈并核查是否有入侵检测的措施; 2、应核查在发生严重入侵事件时是否提供报警。 |
不要求 |
4.5 恶意代码防范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应采用免受恶意代码攻击的技术措施或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机制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并将其有效阻断。 | 1、应核查是否安装了防恶意代码软件或相应功能的软件,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 2、应核查是否采用主动免疫可信验证技术及时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 3、应核查当识别入侵和病毒行为时是否将其有效阻断。 |
1、应核查是否安装了防恶意代码软件或相应功能的软件; 2、应核查是否定期进行升级和更新防恶意代码库。 |
4.6 可信验证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可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并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在检测到其可信性受到破坏后进行报警,并将验证 结果形成审计记录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2、应核查是否在应用程序的关键执行环节进行动态可信验证; 3、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计算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4、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1、应核查是否基于可信根对计算设备的系统引导程序、系统程序、重要配置参数和应用程序等进行可信验证; 2、应测试验证当检测到计算设备的可信性受到破坏后是否进行报警; 3、应测试验证结果是否以审计记录的形式送至安全管理中心。 |
4.7 数据完整性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 1、应核查系统设计文档,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校验技术和密码技术保证完整性; 2、应测试验证在传输过程中对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进行篡改、是否能否检测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收到破坏并能够及时恢复。 |
应核查系统设计文档,重要管理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完整性。 |
b) 应采用校验技术或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完整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 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系统管理软件及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安全保护系统、终端和服务器等设备中的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中等。 | 不要求 |
4.8 数据保密性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 1、应核查系统设计文档,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在传输过程中是否采用了校验技术和密码技术保证完整性; 2、应测试验证在传输过程中对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重要审计数据、重要配置数据、重要视频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进行篡改、是否能否检测到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收到破坏并能够及时恢复。 |
不要求 |
b) 应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重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包括但不限于鉴别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和重要个人信息等。 | 业务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系统管理软件及系统设计文档、数据安全保护系统、终端和服务器等设备中的操作系统及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中等。 | 不要求 |
4.9 数据备份恢复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功能; | 1、应核查是否安装备份策略进行本地备份; 2、应核查备份策略设置是否合理、配置是否正确; 3、应核查备份结果是否与备份策略一致; 4、应核查近期恢复测试记录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恢复。 |
1、应核查是否安装备份策略进行本地备份; 2、应核查备份策略设置是否合理、配置是否正确; 3、应核查备份结果是否与备份策略一致; 4、应核查近期恢复测试记录是否能够进行正常的数据恢复。 |
b) 应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利用通信网络将重要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应核查是否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并通过网络将重要配置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应核查是否提供异地实时备份功能,并通过网络将重要配置数据、重要业务数据实时备份至备份场地。 |
c) 应提供重要数据处理系统的热冗余,保证系统的高可用性。 | 应核查重要数据处理系统(包括边界路由器、边界防火墙、核心交换机、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是否采用热冗余方式部署。 | 不要求 |
4.10 剩余信息保护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保证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 应核查相关配置信息或系统设计文档,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是否得到完全清除。 | 应核查相关配置信息或系统设计文档,用户的鉴别信息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是否得到完全清除。 |
b) 应保证存有敏感数据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前得到完全清除。 | 应核查相关配置信息或系统设计文档,敏感数据所在的存储空间被释放或重新分配给其他用户前是否得到完全清除。 | 不要求 |
4.11 个人信息保护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仅采集和保存业务必需的用户个人信息; | 1、应核查采集的用户个人信息是否是业务应用必须的; 2、应核查是否制定了相关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
1、应核查采集的用户个人信息是否是业务应用必须的; 2、应核查是否制定了相关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
b) 应禁止未授权访问和非法使用用户个人信息。 | 1、应核查是否采用技术措施限制对用户个人信息的访问和使用; 2、应核查是否制定了有关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
1、应核查是否采用技术措施限制对用户个人信息的访问和使用; 2、应核查是否制定了有关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
5. 安全管理中心
5.1 系统管理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 2、应核查是否只允许系统管理员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 3、应核查是否对系统管理的操作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对系统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 2、应核查是否只允许系统管理员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系统管理操作; 3、应核查是否对系统管理的操作进行审计。 |
b) 应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系统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 应核查是否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 应核查是否通过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资源和运行进行配置、控制和管理,包括用户身份、资源配置、系统加载和启动、系统运行的异常处理、数据和设备的备份与恢复等。 |
5.2 审计管理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 2、应核查是否只允许审计管理员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3、应核查是否安全审计操作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对审计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 2、应核查是否只允许审计管理员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3、应核查是否安全审计操作进行审计。 |
b) 应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应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 应核查是否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 应核查是否通过审计管理员对审计记录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处理,包括根据安全审计策略对审计记录进行存储、管理和查询等。 |
5.3 安全管理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求 |
---|---|---|
a) 应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只允许其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管理操作,并对这些操作进行审计; | 1、应核查是否对安全管理员进行身份鉴别; 2、应核查是否只允许安全管理员通过特定的命令或操作界面进行安全审计操作; 3、应核查是否对安全管理操作进行审计。 |
不要求 |
b) 应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 应核查是否通过安全管理员对系统中的安全策略进行配置,包括安全参数的设置,主体、客体进行统一安全标记,对主体进行授权,配置可信验证策略等。 | 不要求 |
5.4 集中管控
检查项 | 三级要求 | 二级要 |
---|---|---|
a) 应划分出特定的管理区域,对分布在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控; | 1、应核查是否划分出单独的网络区域用于部署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 2、应核查各个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是否集中部署在单独的网络区域内。 |
不要求 |
b) 应能够建立一条安全的信息传输路径,对网络中的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 1、应核查是否采用安全方式(如SSH、HTTPS、IPSec VPN等)对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2、应核查是否使用独立的带外管理网络对安全设备或安全组件进行管理。 |
不要求 |
c) 应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况进行集中监测; | 1、应核查是否部署了具备运行状态监测功能的系统或设备,能够对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测; 2、应测试验证运行状态监测系统是否根据网络链路、安全设备、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等的工作状态、依据设定的阀值(或默认阀值)实时报警。 |
不要求 |
d) 应对分散在各个设备上的审计数据进行收集汇总和集中分析,并保证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 1、应核查各个设备是否配置启用了相关策略,将审计数据发送到独立于设备自身的外部集中安全审计系统中; 2、应核查是否部署统一的集中安全审计系统,统一收集和存储各设备日志,并根据需要进行集中审计分析; 3、应核查审计记录的留存时间是否至少为6个月。 |
不要求 |
e) 应对安全策略、恶意代码、补丁升级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 1、应核查是否能够对安全策略(如防火墙访问控制策略、入侵保护系统防护策略、WAF安全防护策略等)进行集中管理; 2、应核查是否实现对操作系统防恶意代码系统及网络恶意代码防护设备的集中管理,实现对防恶意代码病毒规则库的升级进行集中管理; 3、应核查是否实现对各个系统或设备的补丁升级进行集中管理。 |
不要求 |
f) 应能对网络中发生的各类安全事件进行识别、报警和分析。 | 1、应核查是否部署了相关系统平台能够对各类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声光等方式实时报警; 2、应核查检测范围是否能够覆盖网络所有关键路径。 |
不要求 |
文章目录
关闭
共有 0 条评论